• 欢迎访问千牛百科知识分享网,每时每刻给你好看!
搜索
app_icon 千牛手机版

扫码手机版

扫码访问千牛手机版

三胎全职妈妈痛哭没社交没朋友

作者: 如梦初醒的疼痛 2023-10-18 13:55:37
来源:千牛网
导读:“多子多福”是我国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但凡家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想要多生育几个子女,尤其现在国家还鼓励生育二胎、三胎。 但是现在养育子女不像以前那样“粗糙”,从学生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一个家庭里面,负责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多半都是妈妈,孩子越多,妈妈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就出...

“多子多福”是我国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但凡家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想要多生育几个子女,尤其现在国家还鼓励生育二胎、三胎。

三胎全职妈妈痛哭:没社交没朋友

但是现在养育子女不像以前那样“粗糙”,从学生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一个家庭里面,负责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多半都是妈妈,孩子越多,妈妈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全职宝妈”。

在很多人看来,全职宝妈就在家带孩子,应该没什么压力,可现实恰恰相反,一位三胎的全职宝妈就在重压之下,凌晨在天桥上崩溃大哭,说出来的还让人破防,直接扯下了多胎家庭的遮羞布。

“我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三胎宝妈崩溃大哭,隔着屏幕都深感压抑

深夜的天桥上,一名女子在崩溃大哭,警方接到报警之后立即赶赴现场,看到警察的到来,这名女子心中的弦再也绷不住了,仿佛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将自己的痛苦都说了出来。

原来这名女子是一个三胎家庭的全职妈妈,每天从早忙到晚,独自扛下家里的大小事务,忙碌的生活已经让他与社会脱节了,于是她崩溃地说着“我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我过得太压抑了,我也想出去工作”。

而且这名宝妈还说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她在处理,丈夫根本就不过问,婆婆身体不好,只能自己带娃,本来就已经够辛苦的了,还得不到丈夫的一点理解和帮助,各种事情堆在了一起,就让她有些承受不住了。

民警尽量安抚她的情绪,后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劝说,尝试让她回家,一想到家里没人,她就打开监控,发现小儿子独自溜出卧室,见状她也顾不得伤心,飞奔回家。

看着宝妈急匆匆的背影,笔者甚是心疼,作为母亲再苦再难也会想着孩子,这或许就是“为母则刚”最直观的体现吧,但这并不代表着另一半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各自都有压力和难处,彼此更应该多些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将家庭责任都推到一个人的身上。

话虽如此,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过着这样不平衡的生活,生活压力以及另一半的缺位,都会搅乱原本的生活,这也是不少年轻人选择少生甚至不生的原因吧!

压垮宝妈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另一半的不理解和不管不顾

从这位崩溃的宝妈身上,看到了很多家庭的缩影,不少家长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也失去了自我,但是压垮宝妈的从来都不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而是另一半。

所有出现负面情绪的宝妈,多半都是源于生活的压力太大,看似在家里带孩子,但是却是最辛苦的活,从早忙到晚,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再乐观的人也架不住长年累月过这样的日子。

而且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也和另一半脱不了关系,相信很多宝爸都说过类似“我在外面挣钱够辛苦了,家里就归你管了”的话,他们觉得自己负责挣钱就行,回家就可以当“甩手掌柜”。

可是细细想来,宝爸回家可以完全放松,还有人伺候,但宝妈却连放松的时间都没有,稍微有点抱怨和脾气,就会被认定为矫情,实际上这都是不理解的表现。

其实如果夫妻双方都能够相互理解和帮助,哪怕宝爸回到家后帮着分担一些工作、给予一定的安抚,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家庭矛盾,也不会有那么多被家庭压垮的宝妈。

所以根源并不在于生几个孩子,而在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夫妻双方能否“合作共赢”,如果这两方面都没考虑好的话,还是要谨慎选择生育子女,那样只能给自己添负担,还会让孩子跟着感受负面情绪,对学生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家庭角色有分工,但也要相互帮助,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在一个家庭里面必然要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也是老传统了,但这并不代表彼此只做“分内”的事,既然组成家庭,就应该相互理解和帮助。

而且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那些性格脾气秉性好的学生,多半都是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家长都参与了他的成长。

所以在笔者看来,不管谁主内谁主外,回到家里就要共同承担责任,哪怕多给予对方一些关心和鼓励也是好的,不要只想着当“甩手掌柜”,那样只能制造甚至是激化矛盾。

【笔者有话说】三胎全职宝妈在凌晨的街头痛哭,看上去是个人的崩溃,实则放大了多胎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巨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另一半的不理解和不管不顾,换了谁都会崩溃的,还是希望多给彼此一些关心和帮助,也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话题:你如何看待多胎家庭的痛点?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此内容为收集于互联网,若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编: 杨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