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结果揭晓,《人世间》《县委大院》共同拿下最佳电视剧;雷佳音凭借《人世间》拿下最佳男主;吴越凭借《县委大院》拿下最佳女主。李路凭《人世间》拿最佳导演。
最佳男配角《人世间》丁勇岱,最佳女配角《开端》锅姨刘丹。
这个《人世间》还有王海鸰、王大鸥摘得最佳编剧(改编)奖,可以说《人世间》成为这一届白玉兰最大赢家,其它获奖的名单也就不列了,同时这一届竞争真的挺激烈的,像《三体》演员都没有提名,同时还有《狂飙》人气极高的张颂文也没有提名。
获奖的电视剧和现场这里就不写了,也没什么好写的。
这两年国产剧的进步确实很明显,像今年电视剧口碑,质量和市场佳作有《去有风的地方》《三体》《狂飙》《漫长的季节》。市场成绩差些,但口碑佳作有《平原上的摩西》《显微镜下的大明》《尘封十三载》《破事精英2》等。
哪怕是偶像剧也有《爱情而已》《星落凝成糖》《护心》等作品。
于是,我又看到有不少人认为新时代国产剧崛起,都开始超越以前国产剧的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连续半年好作品不断,2023年国产影视“全面复兴”?2023年到现在国产流行文化爆发是事实,但是说赶上以前就有点不实事求是了,虽然本人绝对认为国产电视剧无论是90年代还是现在都跟国际水平差距巨大,尤其是跟巅峰的美剧、英剧、日剧相比。
现在的国产剧已经能打平大部分韩剧了,基本上已经全面超越港台剧了(因为审查,现实主义和很多题材还是痛点,没有办法)。
我们还是要肯定现在这个时代的电视剧,90年代还有更早的电视剧固然有精品,但是那时候的电视剧精品大部分是体制内制作的,比如央视《四大名著》。
比如上世纪的那个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片头动画,这种制作基本上是用行政命令制作,不考虑市场的制作方式,大部分演员和制作者都没有什么回报,所以这种方式根本就无以为继了。
这种制作方式纵然都是精品,但本质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文艺产品在“商业时代”的市场产品当然不是一回事,简单点讲,当时的文艺产品产量也太小了。
我们回顾一下80-90年代,基本上都在不停地重播重播,经常换好多频道都是播同一部剧,为什么会有这种方式?
固然是早期的电视剧很经典,但主要原因还是电视剧的数量太少了,根本就不够播,现在的电视剧固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巨大的产量,每年的精品数量还是远远超过80-90年代的,只是艺术水平还远远够不上。
大概就是现在商业影视作品多,能够满足市场,但艺术追求差;以前作品数量少,无法满足大量观众,便是艺术追求高。
另外,现在的很多国产剧的叙事节奏、美术审美、制作水平、特效水平什么的都上来了。已经不是前几年那种两个大脑袋对话水一集的电视剧,特效五毛放激光了。不过电视剧从电视台自己制作,到比较先进的制播分离,再到现在的网络平台时代。
有回归到落后的制播一体,爱优腾的剧全是自己制作自己独播,这种落后模式跟90年代倒是有的一拼,明明是网络平台却没有学到奈飞和APPLE TV这种比较先进的平台制作电视剧的模式,就学到了一点垄断的皮毛。
什么意思呢?这个本质没有问题,但还是很靠单独导演团队的能力水平。
绝大多数网剧导演编剧就是网文写手水平, 最近几年国内的精品剧反而是传统影视公司参与制作的更多,像《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能文能武李延年》《警察荣誉》,包括今年的《三体》《狂飙》《尘封十三载》等都是老派创作团队。
网络平台独播的优质电视剧精品非常少,到今年标杆就只有《漫长的季节》《显微镜下的大明》《平原上的摩西》等。
从《流浪地球2》到《狂飙》,从电影到电视剧?今年国产影视为何爆发我曾经思考过当初内地严肃剧艺术成就那么高,明明当时接受教育程度的内地观众并不多,为何那些电视剧却能火爆。除了老派艺术家“为人民服务”创作的作品老少咸宜。后来才知道这也有文化传媒单一,文化内容太匮乏的关系。
事实证明,随着文化传媒平台开始变得丰富,当初90年代末港台成熟的商业影视剧进入内地市场,与港台流行歌、香港电影,台湾偶像剧,武侠小说一样。这些明显受到普通观众和年轻观众的喜欢。
90年代末,内地严肃剧集,与崔健摇滚,官方民歌,第五代导演文艺片一样都衰落了。
2023年中国影视文化只是前两年发展后的复兴,也就是在2017年吴京《战狼2》,再到2019年《流浪地球》过后,这一波爆发后的复兴(因为三年“疫情”打断了),这背后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国力,科学技术等的发展。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科学技术崛起,流行文化也就会崛起。
2023年回归的国产影视剧,虽然还有剧本粗糙,节奏不行,以及“流量经济”遗留的流量小鲜肉演技问题。但在题材突破上面,再到影视工技术水平突破,再到整个内容,甚至是艺术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流浪地球2》《深海》《漫长的季节》就是国产制作技术上的突破。《流浪地球2》《三体》的科幻,《狂飙》的黑帮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装公堂剧,《破事精英2》软科幻怀影喜剧等,这些就是题材类型的突破。
而《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明显在电视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以前少见。
这些新时代的流行文化作品在崛起过后,才会有国内网友一直谈论的“文化对外输出”,这就是一个被动技能,“潮”“酷”“帅”“美”才是流行文化输出主流。
“文化输出”靠的就是这种流行文化产品,高大上艺术作品只是很少一部分,你喜欢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流,不是喜欢美国传统文化(美国也没啥传统文化),日本艺伎,韩国泡菜,意大利歌剧什么的。
文化输出就是比拼谁的软件系统更强,中国文化为啥不硬来?是因为我们经过实践检验以后,早就升级到超越硬来那个初级版本了,我们的软件版本很早就是以更好地相互协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核心目标。
我相信下一步,我们更会在国际舞台上,一步步展现出中国流行文化的弹性,兼容性,并在后面很短的时间里释放出我们这个文化的力量。比如《流浪地球2》已经有这个标准,还有文化内核了。
所有人都是看实力的,我们在没有体现出优异实力之前,他们会怀疑,会犹豫。不用担心,我认为再过10年,我们所体现出来的绝对优势,会让全世界观众放下所有的疑虑,拥抱新时代中国文化。
2023年,“韩流”败退,“华流”全面崛起?还不能太高兴前些年,包括现在很多网友还是羡慕日韩文化输出,其实他们那种流行文化的输出是弱输出(日本还好些),中华文明文化输出一直都是和风细雨的,是一种规则的输出,不需要刻意的输出什么强调出来的文化符号。
所谓的“崇洋媚外”就是一种贫穷落后羡慕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心理,文化也一样。
几千年来本来是中华文明的强项,看些西方的文献就知道了,当年欧洲宫廷都曾以穿着中国华服使用中国瓷器为流行。
只不过这两百年前的屈辱历史让我们丢失了地位,西方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就是科学技术和各种标准,还有思想理论;各国科学家发表论文都要投那几家西方杂志,都要写英语发表。垄断最有用的知识的语言,各种计量单位和标准,不得不去用西方的标准。
这才是最强的文化输出和同化,从来不是流行文和娱乐奶头乐。
如果日韩的文化输出那么强,为什么西方世界从来不焦虑(日本巅峰时期有过),韩国真的从来没有,因为韩国输出的娱乐就是“换皮肤奶头乐”,所以当中国空间站用中文时,很多国家会有较大的反应。
这时候西方为什么就不包容了,美国不是还让韩国男团进入白宫吗?
文化输出别人无法替换的知识和标准,还是输出一个可供挑选消费的异域风情的娱乐文化,这点是非常不同的。日韩输出的再好也都是娱乐,是奶头乐,说白了就是文化商品,没有什么用。
韩国文化输出比中国强?不存在的,2023年让多少人“脸红”最后,文化输出大部分时候不是一个主动技能,而是一个大部分时候输出附带的被动技能,只有进入全球时代后,欧美,苏联和日本将其作为了武器,并强行运作才将其变成主动技能的!
文化从来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而已,国家实力强大了,那么文化输出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否则你输出啥?你说的文化很先进,你的生活别的国家羡慕吗?文化这么深的东西,一眼看不清,反而是光鲜的生活,高大的建筑,发达的科技,强大的国家一目了然。
你拥有这些,那么自然有人来给解释这些东西存在的原因!
所以,2023年中国影视剧,游戏,动画等等。2023年的国产剧,还有中国流行文化的崛起只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国力发展衍生的小小文化溢出而已,还远远谈不起什么崛起,更谈不上全面复兴。
至少像白玉兰《县委大院》是比不上《人民的名义》的,《人世间》也不如《闯关东》。
这还是专门拿奖和主流支持的严肃剧集,这个市场流行的热门剧集像《狂飙》《三体》,后者本身问题不少,前者还深受限制影响,真正三位一体的似乎只有《漫长的季节》了,但是它又没有评奖。
国产剧,中国流行文化,任重而道远。